近日,行會成員任總撰文評論《基本法》第107條,他指,有關條文雖然列明,特區的財政預算原則要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預算亦要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但認為這不是具體規定,『遵守「原則」不等於墨守成規;「力求」不排除力有不逮;「避免」亦不代表不能夠發生。』在去屆政府坐擁萬億盈餘而沒有適時善用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說話有如一石激起千重浪,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聲。
香港應主動開拓多元產業
無疑,縱沒有甚麼高超的財金經驗和理論,但不少市民在過去對特區政府的理財意見,也正正與任總吻合。即使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作為國際大都會,問題卻是一籮又一籮,你有你說扶貧紓困,我有我說扶助行業讓香港多元發展,他有他說要上樓安居。別說萬億盈餘,即使再加一倍,也未能統統解決問題;不過,在連年盈餘之下,政府也只能抱陳守舊地推出固有措施,例如紓解民困便推派糖措施,扶助行業便搞個基金,明明能動個較好的手術去解決問題,卻始終只落得全部以「吊鹽水」的方式施緩兵之計,又叫市民內心如何不會有戚戚焉的感覺?
過去政府要預留龐大盈餘,姑勿論是否盲目遵守《基本法》107條,但原意亦有其道理,作為外向型經濟,賣地等收入也非經常性,預備一定盈餘確可積榖防饑,但說到底,未來並非不用籌謀,但不少未來的問題,也與現在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例如香港其一惹人詬病者,在於產業發展單一,容易受到單一因素影響經濟,與其只是被動儲錢抵受未來衝擊,又為何不主動出擊利用盈餘先行解決部份問題?而且,在內地多個大城市已迎頭趕上香港發展,香港也未能很好地把握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前題下,為避免未來可以預見的問題,特區政府善用盈餘,謀劃將來,其實絕對不算太進取及超前的理財手法。
做人一成不變,已極容易在社會脫節,更何況作為一個政府?市民均期望新政府可以積極有為,率先在新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中定出讓人滿意的方案,主動出擊,讓回歸20年的香港,能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原圖:
大公網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7/0527/3454812.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