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蘇敬恆 作死與敢死之間

2017.08.16 20:15 時事 鄭久慧

維園阿伯們36度高溫不中暑,還能中氣十足與泛民嘉賓、黃絲主持對陣60分鐘,久慧一直暗暗佩服,絕對不能小窺愛國之心帶來的精神念力,恐怕醫學界都解釋不了。只怪港台把論壇之友阿伯們安排坐在主持蘇敬恆對面,眼神交鋒是閒事,舉手沒機會發言難免怪責蘇敬恆「作死」。想不到,事實卻是本季最後一場城市論壇,許多長者們拄著拐杖準時排隊入場「送蘇敬恆一程」。當然,不是來瞻仰遺容,如在男廁碰上主持,還能聊幾句,例如某日討論「行政立法關係」,就有位仁兄問蘇敬恆:「我們是什麼關係?」 多接觸人群對蘇敬恆這類黃絲總有好處,不會開口閉口都是「驚驚驚」,卻作死地不知道自己「驚」什麼,不會像三年前被梁愛詩回贈一句「你不如驚天塌下來」。天是不會塌下來,論壇卻短短不夠一小時,泛民講嘢叻,後面不知是否有高人幫手度soundbite,一開口就把建制派bite到體無完膚。泛民說的雖然是歪理,但總能將龍門搬到道德高地,建制派嘉賓聽了往往先氣個半死,火冒三丈,要些時間平復心情才能繼續,組織好言語進行反駁,而且因為歪理太「歪」,往往要講一大堆正理才能反駁得到,難免費時。

人生在世,沒夢想跟一條鹹魚有何分別?

此時城市論壇最過癮之處來了,正所謂:人生在世,沒夢想跟一條鹹魚有何分別?可能主持城市論壇,不落場「鞭撻吓」嘉賓加快辯論速度同做計時員有何區別?雖然這樣蘇主持會壓力山大,做完節目站起來要吐口大氣,但總算「死得眼閉」,免得每次主持節目帶著厚厚一沓資料,卻用不上半頁。 日前四川九寨溝強震,牽動港人的心,人人難免憶起08年汶川大地震,TVB一眾記者或步行兩日進入震央映秀鎮,或面臨斷糧斷水困境,或幫手搬運救災物資,採訪了極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卻不妨礙現場救援,瞬間令全國人民對香港記者刮目相看。其實滿目蒼夷的不只是災場,也有TVB記者們的內心,生長在安適的香港,何曾想過身處廢墟,與祖國共哭泣。或者這就是那一代香港記者的國民身份認同,竭盡全力發掘祖國某一面,最早到達災場及逗留最久的蘇敬恆應該深有體會,如果放得下川震,就不會五年後回訪四川,再次報道。

體現自己對中華民族的承擔

確實,若非吾土吾民,若無切膚之痛,又何來悲憤。如記者潘蔚林所講:「當你對一些新聞事件有感覺時,你會覺得悲憤……因為你是中國人,死一個人你都會感到很悲憤,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國民身份認同本身不是僵硬的概念,會隨時代變遷而改變。那一代香港記者靠不停發掘國家不完美的一面甚至是負面,來感受痛感,既有自己的也有港人的痛感,來體現自己對中華民族的承擔,鞭策着國家進步。他們可能為雪災滯留火車站的民工無法返鄉度歲而悲傷,怒罵執法者;可能為記者被打而憤慨,質問官員;同樣,他們也會為香港人在菲律賓被殺而「疑似爆粗」。所有情感反饋都是發自內心,基於人性。 記者的使命就是求真,沒有人是賤骨頭欠打,而求真過程中的險阻是靠什麼來克服,當你被盤問甚至被動粗,能堅持下去或只靠一腔熱血。但今時今日看到香港的政棍,總讓人感到「狗血淋頭」。有時久慧看城市論壇,深感泛民一代不如一代,年輕的不但看不到任何政治抱負,簡直連口齒都不清,看看梁頌恆就知道!希特勒說,政治就是要迎合群眾的最低智慧。我連你說什麼都聽不清楚,你怎麼迎合我的最低智慧?大家如果看過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開委員會會議時說了五分鐘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浪費議員們時間,市民會不會覺得最少選一個受過語言訓練,頭腦清晰,能在短時間內清楚表達意思的人,才能確保納稅人金錢用得其所?才能確保病人得到妥當的醫療?

敢於改變香港現狀的勇氣

有人說,國家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高鐵網絡逐步延伸,終將來到香港。香港社會自殖民地時代開始崇尚「共治」,與各利益團體協商達致施政平衡,香港總有萬千種利益,不斷吸納各界政治人才,海納百川,才能照顧不同階層的需求,達致理解互諒,上一屆的陸恭蕙就是一個成功例子。政治需要長期的浸淫,歷經年月,閱盡百人,通曉百理,才能成一事。 講到底,香港需要的是能對市民的遭遇感同身受,看到「同事被打,如同自己被打」的人,也需要官員具備「哪裡死人就衝去哪裡」的敢死精神,從行為上體現出無畏無懼,敢於改變香港現狀的勇氣。當然,在我們看到中港融合美好願景的同時,也明白各人看中國的視角總有偏差,這正是國民身份認同的美學所在。遙想佔中時的「絕交unfriend」,瞬間朋友割席,從「agree」到「disagree」只要一分鐘。到現在吹和風,大家互諒和解,從「 disagree」到「agree」不應需要一個世紀! 原圖: 《天使與魔鬼》劇照香港大學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4082939906856620.html http://www.efs.hkusu.hku.hk/bt2017/budgetforum.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