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高官問責制有待優化

2017.06.24 16:00 時事 邵盧善

林鄭月娥率領新一屆全體主要官員亮相,一如她所說,團隊陣容不求驚喜、只求實幹創新,各個政策崗位上的,都是實力派,未來政績可期。不過,這一屆司局長人選,從政府以外引入的只有一人,歷屆最少。反映我們社會政治決策人才培訓渠道狹窄?還是我們又已確定丶政務主任系統始終最為有效可靠? 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問責制,2002年7月1日,董建華第二任期開始推行,歴經董本人丶曾蔭權丶梁振英等4任共15年,成效如何?董建華因種種考慮、毅然改變行之多年的行政架構,初衷是否達到了?

優點紓民憤 打破公僕守成規

董建華首任發生兩宗重大要求追究官員責任的事件,一是新機場啟用失序、二是連串公屋短樁,於是,特區政府推動了主要官員「可上可落」的問責制度,有需要時,相關政策的主要官員去職以平息政治風波。有政治評論分析,除了在政策失誤時可有紓緩民憤的空間之外,問責制還有優點不少,包括,開啟引入外界人才加入政府決策層,打破公務員容易墨守的成規。 當然,最明顯的改變,是政務司司長不再統攬行政機關,各個政策局局長直接由行政長官提名,向行政長官負責。 問責制推行以來,先後有過幾位主要官員在任期內去職,實現了「有上有落」的問責。每逢政府換屆,或多或少引入外人丶改組管治班底,也讓港人有新鮮感覺。不過,各屆政府組織管治團隊的情況看來,問責官員人才來源丶人才培養機制等,仍然未有確實脈絡,各任特首各自發揮。港人關注政制發展,除了選舉制度,官員問責制度也有優化的空間。

回頭難 商界人才多無意從政

董建華推動問責,從企業與學界引入了多名司局長,繼任特首的曾䕃權,物色局長來源轉回去政務主任系統;梁振英任用的外人比重,又再超越AO;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的班底,除了羅致光1人外,全部都是現任行政隊伍中人,司局長中有7人是資深AO。 一般民主政制國家地區,政治任命的決策官員,主要來自政黨、社會上的學界丶専業以及企業人士。香港情況特殊,政黨人士直接出任司局長,短中期來說不會成為主流,從企業丶學術界借用人才,「旋轉門」制度並不順暢,一旦從政,回頭不易,不足以吸引成功商界或是學院人士參與政府。 來屆新局長中,有多位是由副局長坐正,這個現象是否形成了一個新趨勢?副局長/助理局長是否可以成為培養主要官員的基地?有待觀察。長期來說,司局長人選依賴政務主任系統升任的話,並非最理想方式,欲求問責制度有進一步成效,制度本身必須先行優化。 圖:無綫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