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說不練的人越來越多,齋講不做,好好的問責之道,扭曲成為「強於批問他人之責、拙於省察自身之失」,歪風越吹越烈。
九七前後,香港社會䦕始出現「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現象,流弊於今尤烈,幾已至於既不議又不行。於是,社會發展膠著,沒有沉淪不復,已是邀天之幸。
近十幾年來,大家舉得出一宗全港人人讚好的政策、或是沒有人反對的事項嗎?
曾經是世界首富的美國,公路系統先進發達,也是冠絕全球。幾年前奥巴馬上任未幾,即有報告知道公路橋樑已呈陳舊,危機四伏,苦於缺乏經費全面翻新。回看香港,政府縱有以千億元計資金投放,每項基建郤都惹來狂批猛打,甚至司法訴訟。
吵吵閙鬧 了無共識
又一個例子,歐美民主國家政府紛紛喊窮,諸般節流加税,人民喊苦連天,香港不但不加,還是年年派錢退税。諷刺得很,社會依然沒有一致喝采,政府唯有自我安慰,自嘲並不圖謀一時的掌聲。
數數近年各項政策,教育、醫療、房屋、福利、老人、勞工……有哪一項不吵吵閙鬧、了無共識!遑論政治制度。
有人把所有爭議歸咎政治制度的缺陷,認為衹要有真普選,包括特别行政區首長與立法會全部議員,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如此推論,並不準確。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些人不妨借鑑台海彼岸的台湾,政黨輪替完成,被譽為華人社會最民主自由的地區。在野黨派以及各式社團,還不是天天在駡執政國民黨?當局推民生、他們講政治。當局講政治、他們擋程序。總之,就是不合作。
建立互信 找突破點
關心港事的朋友碰面,最常的話題是:香港如此下去怎辦?我說,萬法不離其宗,突破當今僵局,轉危為機,也衹有那一條,大家堅持「辦法總比問題多」。各方面穩固溝通、建立互信,找出突破點之後,集點成線、合線為面。
辦法總比問題多,並不意味每個問題必有一個標準應對解答,一針就見效、一勞就永逸,除了造物之主,世上没有人具有如此智慧。
多元社會,利益當然多元,觀點更不可能一致,不服膺一言堂的議事廳,也不可能弄出一個全體有利方案,通常都是一利立、一弊生,有時落得立一大利、小弊迭生,或是甚至短期見紅利、長期吃大虧。
應解決問題 勿堅持問題
所以,議事各方代表,謀事必須先抱一個原則,「解決問題」,而不是「堅持問題」。解決問題就是大家最基本共識。基於共識逐步建立互信,進而互諒互讓,没有解決不了的紛爭。
當前香港政改僵局,突破點還是互信。各方都需相信對手有誠意與決心落實普選,分歧衹在程序方式。
代議制度發展至今日,尚無一個放諸四海皆準方案。特首候選人須經提名委員會機制的安排,儘管還有可以優化空間,畢竟還有選民投票這一關鍵。既然人人有了一票,就有了選擇。沒有合意理想人選,也可以不投票。港人智慧、成熟,有能力掌握自身命運。假如桌面上僅有三個爛蘋果,相信大家寧可一個不要,也不會勉強拿一個。泛民議員緣何對港人無信心?
再說,沒有篩選的選舉制度,選民也不必然有真正選擇,两者無必然等號。歐美民主國家各級選舉,候選人不是比才德、而是比爛的事例多的是。選民沒有可選之人,唯有棄權,以至投票率低至兩、三成者,比比皆是。
香港人期待普選多年,內地領導與人民,也期望香港試點成功,走出一條適合香港,以至大陸各地的民主選舉之路。彼此其實就應該因而建立互信,有了互信,辦法總比問題多。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