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核聚變「煉金術」帶來的價值重塑

2025.08.29 10:44 博客 林暉

美國初創公司Marathon Fusion近日宣布其核聚變反應堆可「一邊發電、一邊產金」。這家成立僅兩年的企業提出,在核聚變裝置中引入汞-198同位素,利用聚變中子轟擊產生汞-197,再經64小時衰變為穩定的黃金。按其估算,一座1吉瓦(GW)核聚變電站年產黃金5噸,按現價計算可抵消全部發電成本,實現「電力+黃金」雙收益。這一技術若成熟,不僅將改寫能源史,更可能觸發類似人造鑽石的「價值崩塌」——當黃金從稀缺資源變為能源副產品,人類對「價值」的認知將迎來第三次范式轉移。

Marathon Fusion的「核聚變煉金術」並非純粹的科幻想象。其核心原理基於核聚變——通過中子轟擊改變原子核結構,這一過程在核反應堆中早已存在(如鈾-238吸收中子生成鈽-239)。該公司的創新在於將核嬗變與能源生產深度耦合:在托卡馬克裝置的「增殖包層」中嵌入汞-198,利用聚變產生的14兆電子伏特快中子轟擊,使其轉化為汞-197,再經β衰變生成金-197。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經濟模型。按當前金價(約每克60美元),5噸黃金價值3億美元,恰好抵消一座1GW核聚變電站的建設成本(據行業估算,單座電站投資約20-50億美元,但發電成本可低至每千瓦時0.03美元,遠低於化石能源)。若技術可行,這將解決核聚變商業化的最大痛點——初期投資回收周期過長。

若核聚變產金技術普及,黃金市場將面臨人造鑽石式的價值重估。2023年全球黃金礦產量約3500噸,回收量約1500噸,總供應量5000噸;而Marathon Fusion預測,當全球核聚變裝機容量達2500GW時,年產黃金將超現有礦產量。儘管該公司聲稱「初期產量可被市場吸收」,但長期看,黃金的稀缺性將被徹底打破。

這一趨勢已現端倪。2020年以來,人造鑽石技術突破使鑽石價格暴跌80%,從「永恆之石」貶為「工業鑽石」。黃金若重蹈覆轍,其金融屬性將大幅削弱——當央行儲備、珠寶消費、避險需求失去稀缺性支撐,金價可能回歸其工業價值(每克黃金生產成本約20-30美元)。

能源、技術與認知的三角博弈

核聚變煉金術的真正影響,不在於黃金本身,而在於它揭示了技術進步對人類價值體系的解構與重建。從歷史看,人類對「價值」的認知經歷了三次重大轉折:

農業文明:土地成為核心生產資料,黃金因稀缺性成為貨幣本位;

工業文明:化石能源驅動機器革命,石油取代黃金成為「黑色黃金」;

智能文明:可控核聚變提供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數據與算力成為新資源,而黃金、石油等傳統資源貶值。

Marathon Fusion的技術恰處於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過渡點。當能源成本趨近於零,所有依賴能源的生產活動(如海水淡化、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算力)將迎來爆炸式增長,而黃金這類「能源密集型」資源的价值將被重新定義。

核聚變煉金術的爭議,本質上是人類對「無限能源」與「有限價值」矛盾的探索。當可控核聚變終於撕下「永遠需要50年」的標籤,它帶來的不僅是能源革命,更是一場關於「何為價值」的哲學辯論。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時事評論員  林暉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