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中國應調節自己的產能 以減少內捲

2024.06.12 15:00 博客 施永青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認為,中國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擴內需上,而不是只顧增加生產。克魯明直言,「我們沒法消化,世界也不會接受中國想要出口的一切。」克魯明形容現時的情況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個風險。

克魯明的說法並無新意,美國財長耶倫早有類似的說法,目的在於把中國的增產能力妖魔化,以便出動高關稅與禁運等極端手段來打擊中國的出口。

其實,自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已經國際化。率先工業化的國家,哪個不是把他們的產品瞄準全球市場?為了打開國際市場,他們甚至出動炮艦外交,逼其他國家就範。中國現在只是憑產品的價錢與質素,讓其他國家可以多一種選擇。這種做法完全符合西方國家一向主張的市場競爭的概念。世界已經全球化,不可能返回生產只顧內需的時代。

馬克思很早就指出,資本主義的一個主要矛盾是生產社會化,但生產資料卻個人擁有。這裏所說的社會化,現在已上升為全球化。現代化的生產,原材料來自世界各地,零部件的生產鏈也橫跨多個國家,而完成後的產品更必然會向全球推銷,不可能只為了滿足內需。

然而,生產方式全球化之後,就會與生產資料的個人擁有(現代已發展成由個別企業擁有)之間產生矛盾。所謂生產資料,是指機器、廠房、原料與能源等。由於這些生產資料是由個別企業所擁有,他們各自為政,只考慮個別企業的利益,不考慮社會的整體利益。他們之間只會競爭,沒有協調;大家都想攻佔全球市場,成為全球霸主。

以電動車為例,單是中國就有比亞迪、上汽、理想、小鵬、蔚來、華為、小米、廣汽、吉利……等。他們都志在全球,怎不展開激烈的競爭,形成嚴重的內耗(內地稱內捲)。有些產品,本來賣貴一些也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有銷路,卻因為小米要與理想爭,比亞迪要與華為搶,弄到價錢遠低過消費者的承受力。結果可能大家都沒法生存,非要淘汰一大批,才有部分可以生存下來。

這個過程中,消耗很大,浪費很多,還要被外國指責是惡性傾銷。中國政府應利用社會主義的優勢,調節這些公司的產能,及早淘汰一些沒有希望的公司,鼓勵其中一些公司合併,以減少內捲。此外,中國政府還可以向這些公司的產品徵收出口稅,這樣不但可以避過傾銷的指控,還可以避免中國的產品售價因自己圍內公司的競爭,而賣了一個偏低的價錢。

原載:am730

https://reurl.cc/70LZEl

原圖:新華社圖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