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的香港財經論壇上,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指出,香港是中國與世界聯繫的橋樑和紐帶,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堅持國際化特色是香港揚名立萬的成功密碼,面對任何風浪與挑戰都不能變,亦不會變。
1949年,解放軍南下,沒有乘勝把香港一併解放,就是因為要保留香港繼續由英國政府暫管,以更好地維持香港與世界的聯繫。這樣,香港就可以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甚麼留下香港不解放,會更有利於繼續維持香港與國際的聯繫,可以更好地成為中國與世界的交接橋樑與互動樞紐?為何把香港解放後,反而不利於香港發揮這方面的優勢?
中國政府在1949年作出這個取捨時,一定亦思考過這個問題。當時,香港的英軍實力單薄,解放軍要解放香港全無難度。可是一旦香港解放,就會切斷香港與英國的聯繫。而英國與歐美國家有密切聯繫,香港切斷與英國的聯繫後,亦會間接切斷香港與歐美發達地區的聯繫。
香港能夠維持與國際的聯繫,就可以從國際上取得中國需要的資源、外滙、情報、科技知識與生產設備等。此外,中國還可以透過香港,與西方進行文化與學術交流,中國就不至於像蘇聯那樣,幾乎完全被西方切斷往來。
韓戰與越戰期間,美國對中國實施各式各樣的禁運,但由於香港當時仍屬英治地區,很多美國禁運的東西,香港一樣買得到,因為美國不可能會對英國禁運。香港是華人社會,香港買得到的東西,華人就有辦法把這些違禁品輸往大陸,因而發揮了其他中國城市不能發揮的戰略作用。
此之所以,在回歸前曾有消息指,只要英方不主動提出,中方可以接受「維持現狀」,暫且不談97回歸問題。只是英國人迷信法律依歸,非有合約保障不可,那鄧小平只好設想出一套一國兩制的回歸方案,以維持香港在國際化方面的優勢。
鄧小平的構思是,以「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來保持香港有別於中國其他城市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在:(i)香港行資本主義制度,不用追隨內地的社會主義標準;(ii)香港行普通法,保持一定司法獨立;(iii)香港對個人自由與權利比內地有更好的保障;(iv)香港有外匯流通與資訊自由;(v)香港保留專業團體的自主自治,以維持專業人員的操守;(vi)香港政府盡量不干預市場,以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vii)中央政府尊重港人治港,除國防與外交外,其餘都盡量不干預;(viii)西方國家在香港的既有利益盡量維持不變,不會被刻意排斥。
在回歸的首個階段,鄧小平的這些構思都得到充分的落實;所以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基本得以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可惜,近期形勢有變,令港人擔心不已。這個問題太複雜,另文再談。
原載: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歷史上香港的國際優勢是怎樣維持下來的/414459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politics/article/1391295/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