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其它發達城市,香港正面臨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問題,人口逐漸老化,公共開支亦隨之增加。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香港逾四成人口為65歲或以上,將為公共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經過三年疫情,加上疫後經濟尚待復甦,本港財政儲備已由2018-19年度高峰約11,700億降至現時不足7,000億。這引起各方關注,希望政府能調整公共財政政策,以符合基本法107條要求的「量入為出」,並能未雨綢繆,為邁進老齡化社會做好萬全準備。
事實上,如何調整公共財政政策,習近平主席寄語我們的「四點希望」已指明了方向。
現時香港已邁進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必須全力「追落後」,更要應使則使,應省得省,把資源用得其所,致力於開源節流。
開源方面,香港必須「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就此,新一屆特區政府對內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大灣區各級政府共建大灣區;對外致力擴闊朋友圈,尋求與世界各國加強經貿往來,並且努力延攬人才,吸引企業落戶香港,以加快建設「八大中心」。
現時相關措施已初見成效,各項人才計劃有多達16萬宗申請,並已獲批10萬宗;引進辦則接觸超過200間重點企業,成功讓當中30間計劃落戶香港或在港擴充業務,帶來逾300億投資額。
2022-23年度,利得稅佔政府收入28%,年薪百萬元人士交的薪俸稅則佔政府收入約8%。只要政府繼續循上述方向努力,把「經濟餅」做大,稅收自然持續躍升。
除了吸引現成人才,這次施政報告亦提出多項措施,培養更多人才,包括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一倍至40%、暫免在港就讀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的工作限制等。建議政府鼓勵本地大學與內地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以吸引更多青年來港升學,並向他們提供免費課程,學習廣東話及普通話,從而提升他們留港發展的意欲。
要由治及興,「切實排解民生憂難」是應有之義。這意味我們必須應使則使,同時增強資源運用效率。
大灣區發展一日千里,愈來愈多老人選擇到大灣區內地城市退休。建議政府善用大灣區內地城市豐富而實惠的資源,進一步落實跨境安老及跨境醫療福利。這既讓港人有更多安老和醫療選擇,亦能減輕本地相關財政負擔。此外,政府亦要把握好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從而以更少資源,提供更「多快好慳」的公共服務。
國家發展為香港帶來極大機遇,只要我們好好把握,拼好經濟,定能理好香港大家庭的健康財政。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30553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