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一直都有不同層級的美國官員,表達過有訪華的意願。這批官員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以及國防部長奧斯汀等;但北京方面對此卻表現得十分冷淡,一直不肯做出具體安排。
日前,布林肯終於如願以償,得以訪問北京,並與外長秦剛及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面,還意外得到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接見。
這無疑是一項突破,象徵著中美關係或許有機會改善,起碼不致鬧得更僵。中美高層恢復溝通,起碼可以減少誤判,避免因一時的意外,而導致衝突擴大。
今次美方願意放下氣球事件的「尷尬」,不顧中方的冷待,仍積極爭取與中方會面,顯示美國的確無意在現階段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
另一方面,中方不惜出動國家主席去接見美國的國務卿(外交向來重視對等),顯示中方亦對穩定中美關係非常重視。按習近平的說法,這不單是中美兩國的需要,而且是世界的需要。因為兩國能否正確相處,事關人類的前途與命運。中美應處理好雙方關係,為全球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如此看來,中美雙方都無意在現階段,讓雙方的衝突升級。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哪一方都不會在台海與南海作出更激的行為;金融市場亦可減少因地緣政治緊張而出現的動盪。
中美自貿易戰以來,已在不同的領域全方位作出較量,大家對互相實力有了更具體的感受。雙方都應知道,大家旗鼓相當,不可能一戰定乾坤。所以只能採用持久戰的策略,沒可能速戰速決。
如果這樣,那之前所訂的某些不洽當的政策,就有重新修訂的必要。譬如:美方最近已放棄要與中國全面脫鈎的做法,改為只在一些有戰略意義的領域去風險。這樣就可以更有針對性,並可以減少在執行時的破壞性。
一些中國已充分掌握技術的產業,如果戰略性不高的,美國不妨繼續借助一下。美國只須選擇那些會促使中國冒起得更快的產業,才嚴加限制。此外,美國亦不會對中國不難掌握的技術諸多限制,好讓本國企業繼續與中國有生意做。
在這種考慮下,中美雙方仍有一定的合作空間,大家可以增加協商,謀求共贏。譬如:中美正在商討及早恢復兩地的航班。中國每年有這麼多人出外旅遊,美國沒有理由放棄這方面的收益。
拜登政府有意爭取連任,他似乎覺得,選民會樂於看到中美不是步向更多衝突;而是有機會碰面交流,在競爭同時亦有合作互利的機會。大選在即,選民的取向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載:AM730
原圖:新華社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