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人生路之七
兩餸飯的迷思

2022.12.07 18:00 博客 周融

香港近年捲起了一陣兩餸飯旋風,一時間各區開店的都是兩餸飯專賣店,大家談的是兩餸飯如何好食?如何扺食?引來的是對兩餸飯的迷思。究竟它代表甚麼?

在我看來,這並不是甚麼好事,只是證明香港經濟這幾十年走了一大圈,由衰至盛,又由盛走往衰!

食得飽永遠是社會最基本的要求。而社會上總有一個不小的階層,需要用最低的價錢來滿足自己,當這個階層的人數增加時,社會就必須作出適當修正來回應。

最低消費的二、三十元一份兩餸飯就是這個環境下的產品。單身人士自己到市場買菜買肉煮飯可能都做不到,更莫說要花煤氣費及時間。社會每況愈下,怎會是好事呢?

當車仔麵已經不再是便宜的選擇,快餐店一份份煮出來的碟頭飯也要幾十塊錢,社會不出現更便宜的代替品才出奇。

兩餸飯不是今天才出現。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香港戰後經濟最差時,兩餸飯就出現過。

當時兩餸飯出現最多的地方,是西環碼頭的潮州大排檔食肆,大家煮了一盤盤的菜,一餐飯是幾毛錢,自選兩餸菜,白飯任吃,但不得帶走。

記得餸菜都是些簡單的如花生煮豬尾(對,是豬尾,不是今天的豬腳豬手)。大家未吃過,大概不能想像三幾節豬尾的肉可以少到那個程度,加上些瓜瓜菜菜,當時哪會有今天的滷水鵝、豬肉等等?外加一些潮州鹹菜,就是一餐。

光顧的大都是西環碼頭工作的苦力,最重要是吃飯吃得飽。曾經有流言出現,說有些大排檔在煮飯時加入白蠟,令顧客吃上一半時,已經頂著肚再吃不下。

當年大排檔用的都是米碎為主,須知當時的苦力們都是體力勞動者,不吃上兩三雄鷄大碗飯,怎能補充到體力?餸菜只是佐膳,加些味道。記得小時候,身經日本侵華及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姑母告訴我,當年生活有多苦,有粥吃已經很好,用來佐膳的是豉椒炒石卵。對,是石卵,當然不可以吞,但放在口內,有些味道已經不錯。

香港經濟開始復甦時,不少潮州大排檔保留了煮上一盤盤餸菜的習慣,但逐漸改為「打冷」店。每碟餸都是分開收費,而一些貴重的食材如半煎煮牙帶魚、滷水食品、魚飯等才開始出現。

在五十年代,另外出現的兩餸飯是來自低下層的上海飯店,做的也是一盤盤菜形式,到後來才改為一餸一飯,另加黃豆排骨湯的客飯。

到了六、七十年代,這個風氣隨著經濟增長才慢慢改變。大排檔改變為潮州「打冷」,叫上三、五小碟的佐酒佐粥飯,開始不便宜了。而廣式大排檔就重視小炒,甚至蒸魚,而慢慢大排檔上樓了,那就是八十年代海鮮酒家的前身。

為甚麼不少人又會說今天的兩餸飯味道好又扺食?過去三、四十年的好景,令香港人習慣了原汁原味,重清淡,用來調味的是上湯,不用味精,少鹽少糖。到了現今,兩餸飯的餸菜都是重汁濃味,不多鹽多糖加味精,難道大量用蠔油調味嗎?

椒鹽豬扒、魚香茄子、咕嚕肉、肉餅、番茄炒蛋和蒸水蛋,都是些家庭餸,但香港人在放工之後,還有時間又蒸又煮又炒嗎?

兩餸飯做到這樣便宜,第一是平租金,沒有廚房,再加上用最便宜的凍肉及食材,將貨就價,加重味道,大量生產,加上社會需要,才把它做成功。

兩餸飯搶走的是快餐店的下層顧客,至於大家樂、美心等能否爭取回中層顧客作補充,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大家看看各快餐連鎖店將上價菜式如羊腩煲平民化,更把價錢調低下來,就知道它們的營業方向。

究竟這個社會向下流的景況會維持多久?這個不好說。香港下層的工資不能升上去,通脹不能減下來,而經濟不能改善,我們很難不繼續依賴兩餸飯這個產物了。

原圖:星島日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