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剛過去幾天,西貢山泥傾瀉、長沙灣工廈塌棚架、港鐵荃灣站列車冒煙、跑馬地豪宅起火……只要社會發生天災、意外,消防員總是第一時間奉召到場,救人救災救火。市民視之為理所當然,覺得萬大事有消防員「兜底」,很快就可回復正常。
但現實不是這樣的,消防員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極限,有時可能來遲一步救不到人,有時為了救人連自己的命也顧不上。2016年6月21日,牛頭角淘大工業村「時昌迷你倉」發生四級大火,高級消防隊長張耀升和消防隊目許志傑不幸殉職,並有12名消防員受傷。死因庭上月10日裁定,兩位英勇的消防員死於不幸,並向消防處、迷你倉公司、地產公司提出多項建議。
死因庭盡了自己的責任,苦口婆心詳列多項建議,但如果社會認為只靠事後補救式處理問題,只會埋下另一顆悲劇的種子。據統計,回歸以來共有13位消防人員不幸因公殉職。消防處數字顯示,2016至2020年6月30日,多達686名消防員因公受傷,在六大紀律部隊中屬第二高,反映消防服務危險程度極高。可惜,就算消防員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社會很快「好了傷疤忘了痛」,政府以至民間仍是防火防災意識欠佳。
當局為何不能提前行出幾步,在意外發生前,盡可能向消防員提供足夠保障?我們樂見消防處今年即將引入新型滅火機械人,並已經開始應用無人機等等,協助救火之餘,亦能保障消防員安全。除了這些救災利器,社會亦要積極考慮提升消防員的個人裝備。以消防員的自給式呼吸器為例,當前的款式已沿用超過12年,市面上早已有新一代產品,適當地將設備更新換代,才是保護前線人員的應有態度。
消防員的職責之一是「救火」,性質上則是「救火隊長」,但工作絕不只有救火,而是哪裡有突發事件,哪裡就有消防員的身影。以第五波疫情為例,乍看疫情是醫護人員的工作範疇,與消防員無直接關係,但事實是,消防系統負責緊急服務,同樣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4月,HKG報與幫港出聲曾聯合推出專題節目《「疫」地而處》,反思第五波疫情的種種教訓,其中我們在第二集探討過緊急服務癱瘓的問題,例如確診病患打電話召喚叫救護車,隨時需要等候兩三日,嚴重耽誤治療時機,原因正是確診人數太多,包括消防體系在內根本應付不來。
消防處數字顯示,第五波疫情高峰時期,消防系統每日需要安排超過700宗的隔離個案,直接面對感染風險。單計第五波疫情,消防處至今已有1,016名救護人員染疫,另有1,140名救護人員被列為密切接觸者。消防人員連環中招,人手嚴重短缺,但仍然需要應付各種救援救災救火任務,每日接獲的救護服務召喚超過2,000宗,最嚴峻時單日接獲2,700宗救護車召喚,當中一半涉及確診者。
2022年2月26日起,確診數字包括自行申快速測試陽性個案,但當時衛生署遲至3月7日才推出網上申報平台。單是2月28日至3月6日,短短一周已錄得超過30萬宗確診,但市民快測確診卻求助無門,求助電話長期打不通。就在醫管局、衛生署、各間醫院倒瀉籮蟹下,政府部門沒有適時支援,反而是壓力幾近爆煲的消防處急市民所急,於2022年3月6日推出電郵、WhatsApp熱線及微信帳號,為長期無法打通當局呈報電話、快速檢測呈陽性的人提供平台,讓他們有機會盡快獲安排進入社區隔離設施。
消防系統再次扮演「救火隊長」,市民當然拍手叫好,但每遇意外便大安旨意期望消防員解決一切,又是否合情合理呢?趁著第五波疫情未算大幅反彈的空檔時刻,政府必須吸取教訓,「攝高枕頭」檢討現行制度,否則當疫情再次殺到,香港只會重蹈崩潰的覆轍。
科技的進步和添置新工具固然重要,但消防人員於當值時隨時面臨重大事故,箇中的精神壓力之沉重,不足為外人道。以消防處(行動/海務組)為例,在每周工時編制上,甚至比其他部門長約3至7小時。然而,社會有些意見只看到消防員「日日打排球」、「返工可以瞓覺」,就誤以為消防員「好得閒」,覺得「出動才是上班」,絕對大錯特錯。先不提隊際球類活動的本質是訓練的一部份,消防員尚有很多日常訓練,以時刻準備好應對各類型事故。在沒有出動的日子,消防人員亦需要進行日常防火巡查、執法、教育、學習新技術等等,這些都是「先備災、後救災」的重要環節。難道市民希望消防員每天都有「表演舞台」?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真正了解消防工作的需要及特殊性,才能正確看待消防人員的需要。消防處多年的英勇表現,社會大眾有目共睹,並認同其救急扶危的工作性質,但消防人員經多年爭取,仍得不到正名為「緊急紀律部隊」,這也導致政府沒有正視消防員的地位,一直爭取不到獨立薪級表。
另一方面,紀律部隊的薪酬檢討一向滯後。其他公務員6年檢討一次,但紀律部隊每10年才進行一次。各大紀律部隊職方代表要求當局「睇齊」,改為每6年檢討一次,以回應紀律部隊在工作上遇到的新挑戰,但多年來都不獲回應。同時,紀律部隊職系與公務員文職相比,兩者薪酬跳升點之間有差距。政府紀律部隊人員總工會時任主席姜世明2018年時提到,紀律部隊人員每一個跳升點約3%,但公務員就有6%。這是另一個不公平。
這些長年積壓的問題,直接導致消防換血艱難。為甚麼過去兩年,消防處吸納新血都未如理想?以2020年為例,消防處招聘消防員及救護員,分別只達到預期的52.4%及51.8%,申請人數下降正是原因之一。這是否反映消防員的性質結合待遇,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現行薪酬架構是否足以反映消防人員工作的危險性及多元化挑戰?這些都值得社會深入討論。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我們不應錯誤地以為,災難N年一遇,毋須太過著意提升消防的能力及待遇,如果因為定位失當而令消防系統長期缺乏活力,受累的肯定是一般市民!新政府還有不足一個月上場,我們希望候任特首李家超政府能仔細審視本港救急扶危的水平,合理地提升消防系統應對突發災難的能力,並深入檢討現行資源是否適切符合消防員的特殊角色。
原圖:巴士的報、香港消防處網頁圖片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8731380
https://www.hkfsd.gov.hk/chi/aboutus/mission.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