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文化傳承,而教科書更是文化傳承的核心媒介,因此,教育當局對於普及教育中教科書的審批,是為教育把關的重要一環。
香港早前通識科參考書內容為人詬病,鬧得滿城風雨,歸根結底就是其內容把關欠缺了合理的審批制度。幸在社會大眾的激烈迴響之後,教育局終在課程改革的前一年,將通識科參考書納入自願送審制度,令通識教科書不再是「無掩雞籠」。
不過近日教育局召開的「課本評審程序簡介會」又有一新規定,就是從9月新推出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和改制後的中史、歷史科課本,禁止加入二維碼或其他網站,教師用書則不受影響。
事實上,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下,學生從互聯網上接收不同的學習資訊或者視頻,已經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而本港教科書內以二維碼的形式提供更多學習配套資訊早已有之。以本人所任教的中國歷史科為例,為了令內容變得更生動有趣和方便學生預習和重溫,教科書中有把《清明上河圖》製作成動畫讓學生感受如同置身北宋汴京的場景。在疫情下的網課學習,學生安坐家中除了透過網課學習,還可以利用教科書提供的多元網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這本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好事。
但教育局的回應指出,此舉動之背後原因,是為免公眾誤會教科書內超連結的內容都經過了教育局的評審。這令筆者覺得十分奇怪。審書的過程因為要審理網上資源、增加工作量,難道就要因噎廢食、把電子學習和自主學習的元素退回到十多年前?而且以本港教科書商的營商手法,在「二維碼禁令」實施後,大可以把這些原本在教科書中的製作精美的視頻、練習二維碼抽出後另外製作自學參考小冊子,以非教科書的形式推出市面。這樣的話,教育當局更無法對這些內容作出任何規管。
實際上,在教科書中加入二維碼配合教學的模式並不是香港獨有,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安排,比如日本的小學自2019年開始,在符合一定的標準下允許使用數字教科書,當中也包括教學視頻等資料配合教學。其中的重點是這些學生從教科書中接觸到的網上內容均需要由當地教育局審核通過。
教育是國家發展之本,在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科創中心的大目標下,教材不光要傳遞知識,更需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科技進步步伐,教育當局要做好教材把關工作,亦應緊貼科技進步、做到與時俱進。
作者:穆家駿 中學教師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
原載:文匯報
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5/31/AP62952c18e4b033218a4f81bd.html
原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