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立陶宛這個歐洲的彈丸小國突然跳上了反華前線,稱今年秋季要在台灣設立辦事處,更在其新聞稿中以「國家」來稱呼台灣,這明顯是在挑戰我國的外交底線。但為何這個人口只有不到300萬的小國居然敢蓄意挑戰我們的底線呢?難道立陶宛在台灣地區有什麼重大經濟利益?雖然從歷史來看,這個波羅的海小國在前蘇聯時代是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但是基本上沒有台商在當地投資,而且與中國的相關項目投資在東歐國家中也是排名靠後的,在2020年只有不到1億美元。那麼這個跟中國可以說關係不強的國家為何會成為反華的排頭兵呢?這背後涉及的地緣政治問題值得我們深究。
立陶宛這個國家在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沒有什麼存在感,位處於西歐、北歐與俄羅斯之間的波羅的海出海口,但在宗教、文化上卻長期與德國、波蘭等西方國家比較緊密,縱使二戰中被蘇聯吞併,但因為在其失敗的民族和經濟政策調整下,令更多人對於生活產生不滿,終於等到戈爾巴喬夫的「民主化改革」,成為最早脫離蘇聯獨立的國家。獨立後,立陶宛的民族共同思想,就是建立在反抗俄羅斯的意識形態上。像立陶宛這樣的小國在大國之間求存,上策是如瑞士般的中立,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都沒有受到波及;下策就要找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樹。明顯可見,立陶宛選擇下策,更甚的是希望背後那棵大樹更好地與他們「站在一起」。
當然,立陶宛事件從其國家歷史發展來看,有其國家利益,但其實更多的是因為美國等西方政客早在去年6月所成立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當中拉攏了接近200位來自不同西方國家的反華政客,今次事件可以看出美國背後控制的力量已經向歐洲滲透,體現出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國際圍堵。今次立陶宛事件放在中美博弈的「持久戰」中只是一次普通不過的小風波,我們還是要切切實實地爭取東盟、中亞甚至歐洲更多的國家的支持,畢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只有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贏」的理念才能贏得人心!
原載:文匯報
https://www.wenweipo.com/a/202108/17/AP611accf5e4b08d3407d4a599.html
原圖:無綫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