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 已知的改變包括增加特首選舉委員會人數由1200提升至1500、設立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及增加立法會議席由70席改為90席,等多項修改。
早前,社會較多討論的是立法會的議席分配採用234方案,還是333方案。筆者從一而終也是支持234方案,即20席由地區直選產生,30席由功能組別選出,40席留給選舉委員會,中間大多數人士佔據立法會議席愈多,愈能代表普羅大眾的真實聲音。
首先這次改革直接的導火線是去年的暴亂及防止議會暴力拉布並癱瘓立法會的情況再次發生。有相當數量的立法會議員由選委會出任可以幫助穩定躁動不安的民心,把「資本勢力」及「民粹主義」往兩邊壓縮,中間人士佔絕大部份。選委會的組成亦代表了各階層的利益,避免單憑二、三萬 「小眾」民粹或利益階層,藉由少數選票獲取議席。直選議席少了,每一席需要得到市民的支持基數就會增加,因為要得到更多的支持,故政見不能「劍走偏鋒」,必定需要為大眾所能接受。每個直選議席,代表的選民必然人數增加,亦代表議席的含金量增加 (情況就如同超級議員),屆時議員所倡議的民生舉措也必須符合大眾市民所關注的方向,這些意見亦都不容易被其他沒有強大民意基礎的議員所否決。民主的程度不會因為直選議員數目少而降低,恰恰相反,普羅大眾的中間大多數聲音更易被帶進議會。
從前的立法會淪為親中和反中的角力場,參加會議的議員因為意式形態的鬥爭,把議會玩弄為政治表演的場地,列席出席答問的官員則成為讓議員「宰割」政治秀。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有人會關心議案本身可以為香港整體帶來利益及如何促進本港競爭力的長遠發展 ? 過去,這種政治生態下的香港,民怨怎能不會「烽煙四起」? 再者,少數政棍從中挑撥中央與港人的關係,把對立的關係愈來愈大。在此等惡性循環的情況下,香港再有豐厚的基業,未來亦都難免走上衰敗之路。
改革後的立法會將會對整個官僚體系帶來徹底而良善的改變,混日子的官員本來可以輕易把問題完全推諉給「反對派」及「保皇黨」,反正任誰都不可能有所作為。但未來而來,現在所有民選議員,每個都必須要切切實實地接受幾十萬選民的監察,市民關注的意見更具集中及清晰,官員落實政策的效益高低,也就更難辭其咎了。
作者: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陳廣鍚
原圖:星島日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