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愛國者治港」五個字成了媒體和政客議論的重點,大家都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怎樣才算「愛國者」。我倒覺得「愛國者」三個字很清楚明白,毋庸置疑,我的重點反而落在後面:誰才算「治港者」?哪些人要受「愛國者治港」的標準約束?
我的理解,工資來自庫房的人,都屬於治港者,所以,公務員、議員,當然是治港者之列,但其實教師、醫生、護士、香港電台員工、甚至政府外聘回來的人、投標參與政府項目的人,都需要遵守「愛國者治港」原則。
日前,政府前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先生在一篇題為「香港最大的反中政黨——AO黨」中提到,公務員行列中實在太多拖後腿的不愛國者。不難想像,當政府要求所有公務員宣誓效忠後,單是勞工處就有立即有17人離職,當中還包括9名主任級人員,1人更是D1首長級公務員,由此窺見,政府內部,鬼影處處。
其實,看看多年來政府是如何揀選政務官?就會明白為什麼做官的先天就不太愛國。
殖民地年代考政務官,其實考的是英文,英文好就有官做,因為老闆都是英國人,政府文件全英文,返工跟老闆開會也是講英文,所以,英文愈好,紮職愈快。
回歸以後,這點卻沒有改變。今日香港官員的老闆明明是講普通話的,但政務官的考核仍是考英文,揀人標準也是挑英文很好,而不是選普通話好的。你看今日的官員哪一個普通話見得人?特首算咬字清晰,但聽得出吞吐辛苦,不及說英語般暢快利落。我常想,官員這樣的普通話水平,上京聽老闆講話,聽得明嗎?
根據馮煒光文章所述,今日政府的內部文件,包括政策文件、人事檔案,仍沿用英語。有些委員會,開會的全是中國人,但卻用英文開會,會議紀錄當然也是英文的。老闆講中文,他們用英語,殖民地色彩一直在政府架構裡陰魂不散,大家雞同鴨講,聽都聽唔明,如何談愛國?
有人說,我們是國際都市,英語是我們的優勢,不能放棄。那請問,日本的東京、韓國的首爾、法國的巴黎、甚至我國的上海,不都是國際城市嗎?他們挑公務員會只挑英文好的?他們的政府文件會全用英文?
國際化不代表要摒棄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國際化不代表大家要背祖忘宗。培養愛國者應該由統一語言開始,打破語言障礙,才能多認識國家,認識了,才能談愛。
原載:港人講地
https://www.speakout.hk/港人博評/68538/-獨家文章-雞同鴨講的愛#selected
原圖:政府新聞網視頻截圖、文匯報
https://www.news.gov.hk/chi/2020/12/20201216/20201216_135909_549.html
https://www.wenweipo.com/a/202101/27/AP6011711be4b0adf0a0834ad3.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