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半島,禦敵於國門之外,這樣的主動出擊實乃新中國鞏固生存空間的不得已舉措。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志願軍與美聯軍三次交手,以落後的武器及裝備打得不可一世的敵人抱頭而竄,從鴨綠江邊一直潰敗至37線一帶,漢連城(今首爾)也丟失了。在戰鬥中,美聯軍損失了坦克、大炮、卡車、各類輕重武器等無數,被斃傷俘的士兵數以萬計,就連戰場總司令沃克中將也在倉惶撤退中翻車死亡。一時間,美聯軍似乎又要重蹈數月前幾乎被趕下海的一幕。
<孫子兵法.作戰篇>說︰「其用戰貴勝,久則頓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大意是說,作戰時最重要是盡快取勝,時間久了軍隊的銳氣就會被挫傷,戰力被嚴重消耗,糧餉武器供應也會越發困難,如此敵人就會趁機發動攻擊,到那時就算是有智慧的人也難以挽回敗局。志願軍三戰皆捷,但熟諳兵法的彭德懷並沒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反而看到在大獲全勝的表面下隱藏著重重危機。
彭德懷知道,軍事及經濟力量世界第一的美國不可能就此吞下戰敗的恥辱,在定過神後一定會進行反擊,以新中國落後的軍事力量以及百廢待興的經濟條件,戰事拖長就對國家非常不利,只能速戰速決。在戰場方面,隨著節節勝利向南不斷推進,志願軍一直沒有時間作出休整,部隊變得異常疲乏。與此同時,因為供應線越拉越長,兵員武器、彈藥裝備、糧食醫藥等得不到充足的補給,一線戰鬥部隊缺殫、乏糧、少衣的情況越發嚴重,導致非戰鬥減員不斷增加。這些問題一天不能有效地解決,貪勝搶攻就等於是自掘墳墓。
新上任的美聯軍司令官李奇微起於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作戰經驗豐富的軍事高手,一眼就看到了志願軍補給困難的短板。他第一時間冒險親臨前線,看到戰場上的美軍垂頭喪氣,士無鬥志,到處彌漫著大禍臨頭的氣氛,知道如果此時組織反攻,實在是非常不明智的一步。他斷然改攻為守,更準備以領土來換取重整陸軍士氣的時間。但與此同時,他傾盡手上所有戰機,對志願軍的補給路線進行瘋狂空襲,擴大志願軍的給養困難。
在第三次戰役中,美聯軍幾天之內便敗退至37線,一來是因為志願軍的確是作戰勇猛,進兵神速,但也是因為李奇微在主動退卻。彭德懷當然也不是省油燈,在看到敵人敗退的速度反常,而且是退而不亂,立刻想到李奇微可能也正在使出誘敵深入,企圖重演仁川登陸故技,故下令全軍在37線前停止追擊,就地鞏固陣地。敵人敗退而我軍卻停止乘勝追擊,大部分戰士對這個決定完全不理解,堅持繼續南下的北朝鮮軍總指揮更與彭德懷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氣氛一度十分緊張。現在回過頭來看,假若當時不是彭德懷頭腦清醒,警覺地停止追擊,就地轉入戰略防禦,恐怕志願軍的命運要改寫。
自《港區國安法》生效以來,包括黎智英在內的近百涉獨份子被抓被扣押,更多的不是逃奔海外便是龜縮避風頭,一時間黑暴絕跡,黃絲藏匿,海晏河清。很多社會人士於是以為香港從此無憂,可以繼續舞照跳,馬照跑。但是,港獨團夥是美英勢力窮幾十年時間培訓出來的顛覆組織,並不是烏合之眾,怎會如此容易消失?現在敵人只不過是調整打法,以化整為零的戰術避開《港區國安法》的第一波衝擊而已。
敵人的有生力量不但基本上完好無缺,更時刻在觀察特區政府的執法決心與能力,隨時變換伎倆,繼續禍害香港;被「安排」為大律師公會新主席的英國人夏博義在所謂當選後便立即明言要尋求修改《港區國安法》、另有企圖以炸彈施襲的激進暴力份子,其出現便是最新例子。抗疫措施拖拖拉拉經年仍然漏洞百出,致使很多行業瀕臨崩潰,造成局部「攬炒」效果則是另一個有力的證據。
現今各國都為搶購新冠狀病毒疫苗而各出奇謀,西方列強更是特事特辦,大幅度簡化審批程式以求可以迅速使用新研發出來的疫苗。與之相反的是,林鄭政府及所謂專家卻以依循正常程式為藉口,拖延或阻止大部分市民所信賴的國產疫苗在本港使用。幾天前,澳門衛生官員在啟動疫苗注射儀式上說,國產疫苗已在內地及很多國家使用,效果很好,也相信國家在這方面的嚴謹水準,所以放心跳過曠日持久的審批程序,讓澳門市民可以盡快接種。誰是誤港者,誰是愛國愛澳,不言而喻。所謂兵貴勝,不貴久,林鄭政府再這樣拖拉,經濟就會繼續糜爛下去,民怨自然會越積越多,間接為港獨團夥添加黑能量,到時候恐怕會應了《孫子兵法》所說:「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戰役以志願軍把美聯軍驅趕至37線的勝利戰果結束。但是,一如彭德懷所擔憂一樣,李奇微很快便把美聯軍的戰術調整過來,展開反攻,使志願軍陷入了苦戰。
原圖︰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231106/2021/0210/551402.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