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黑暴及疫情的雙重打擊後,香港還有得救嗎?儘管中央對香港的處境不會坐視不理,但在有些問題上,尤其是在涉及社會民生方面香港只能靠自救。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報告顯示香港生活成本冠絕全球,與瑞士蘇黎世和法國巴黎並列榜首,但香港並非同後兩者一樣有着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甚至仍然有超過102萬人處於貧困狀態。試想當大多數香港人胼手胝足地儲蓄也換不來一個安全舒適的家時,又能對政府的《施政報告》有多少期待呢?
多年來,民間大聲疾呼提出增加土地房屋、設立全民退保、優化在職津貼、完善勞工保障等等訴求,但時至今日,仍無一解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回歸後的香港依然延續着殖民時代的社會及經濟政策,當發展水平相若的地區邁向建設「福利社會」以實現資本主義的自我救贖時,香港卻仍然將極端保守的自由放任理念視為圭臬,甚至政商精英普遍共識要嚴格執行《基本法》第107條中的「量入為出」原則,反對增加政府社會服務支出,法律上也「不存在所謂的福利權」,任由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對確保弱勢社群的基本生活條件殊少著力,並沒有真正落實《基本法》第36條。
香港發展至今所累積的問題早已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最直接的引申後果便是表面現象的民主,形式理性的法治下所掩蓋的中產階級貧困化、激進化,逐漸脫離社會穩定器的作用。舒緩嚴峻的社會矛盾的大前提是是否可以構建一個公平公正公義的香港,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可以在兩極化的情況下保持繁榮與穩定。此外,香港更應該要警惕在「去全球化」的國際政經和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避免陷入貧富兩極繼續分化的畸形復蘇。
未來幾年,在中央持續掃清港英餘孽及政治毒瘤的大環境下,香港特區政府的工作重點一方面要努力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抓住「十四五」便車以發揮自身優勢,另一方面更應該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營造福利社會、採取措施抑制房價、提升弱勢社群的生活水平。只有面對現實後丟掉幻想,痛定思痛方能有所作為。
作者: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李宇陽
原圖:無綫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