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統計處公布3月至5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5.9%,創逾15年新高;就業不足率3.5%,為接近17年來的高位,而總就業人數及總勞動人口跌幅分別進一步擴大至6.5%和3.3%,皆為有紀錄以來的最大跌幅,更預視未來高失業情況將維持一段時間。當中,20至24歲青少年的失業率更升至13.4%。無疑,政府為解決慘況已推出不少針對措施,包括「保就業」計劃,相信也會讓失業情況有所放緩;而「一萬元」計劃也有助帶動消費讓飲食、零售等行業舒困。不過,有關措施的定位始終在於「保就業」而非「創就業」,並不能針對已失業人士的苦況。故筆者依然強烈建議政府應推出更積極措施,讓這些黑暴和新冠肺炎下的苦主可以脫困,也有助香港社會盡快重回正軌。
政府自今年4月已建議未來兩年,在公私營界別,創造約三萬個有時限性的職位,以紓緩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而日趨嚴峻的失業情況。雖然政府近日已陸續推出一些有時限性崗位,不過一來有關已交代的萬多個崗位的招聘工作仍未展開,二來餘下的崗位亦仍未交代。筆者明白創造崗位當然需時,但在此只望政府的官員及精英們能盡力加快速度;此外,2003年的「沙士」期間,政府也曾向計劃新增人手的公司提供資助,政府又可否考慮在此處著墨,或向新增人手的公司提供稅務優惠等誘因,讓私人市場可有更多崗位推出社會。
另外,現時失業綜援的門檻甚高,在太平盛世之時當然要做好把關,讓公帑用得其所,不過現時的申請流程卻難以應對目前的失業大軍。故此,一來政府開設的臨時崗位能否協助紓緩社署壓力,讓負責的人手可更專注加快處理審批事務,讓申請人盡快獲得津貼?二來,當局應推出有時限性的失業援助金計劃,更針對性支援被放無薪假及因疫情失業人士;三來,政府也可考慮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開工不足援助津貼,設立「64至144小時總工時」新層級,支援那些有工作但卻被迫減薪的家庭;津貼金額亦應增加半倍,以鼓勵他們繼續就業。
或許有人認為,儘管疫情遠離,但黑暴一日未止,措施只會有如泥牛入海。筆者對此也深表認同,不過筆者堅持政府仍然應該盡力支持受影響的無辜市民,而且更應該做的是同時多管齊下,堅定打擊黑暴勢力及同時推出舒困措施,讓香港成為疫情下恢復速度驕人的模範城市。
原圖:星島日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