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迫爆的情況,近年愈來愈嚴重。除了硬件措施,社會對醫護人員的需求亦極大。社會不時討論輸入海外醫生的方案,可惜的是,醫務委員會近日否決多個放寬海外醫生考取本港執業資格的方案,令本港輸入外來醫生遙遙無期。
為應對公院迫爆的情況,特區政府近年已投放大量資源在人才招聘及人才培訓之上。不過,加大培訓醫護名額是長遠規劃,難以解決即時所急,增撥資源予已是「加爆鐘」的醫生,更是成效不大。不少醫生亦曾公開表示,現時的問題不是錢不夠吸引,而是醫生加班已是加無可加。
要解決即時困境,輸入海外醫護是最有效的方法。回歸前,英聯邦醫生可免試及免實習,在港註冊執業。回歸後,本港不再承認英聯邦醫生在港執業資格,連港人在海外讀醫後回流,資格也不獲承認。幾年前,香港亦曾討論過引入非本地受訓醫生,但遭部分醫生團體大力反對,令情況多年來原地踏步。
歸根究底,是有部分醫生團體過份保守,著重團體保護主義,多於病人甚至整體700萬港人的社會利益,致令醫療服務長期人手不足,醫護人員長期過勞工作,又引發「逃亡潮」,環環相扣,形成惡性循環。
隨著醫委會提出引入海外醫生的方案被否決,短期內難有其他解決公院人手問題方法。我們希望醫生團體本著醫者父母心,急病人所急,放棄過度保護、過度排他主義。香港本是一個國際人才匯萃的城市,應以民生和技術為先,更開放地引入世界各地的優秀醫生,不但為700萬市民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更為本地醫生減輕巨大壓力,帶來雙贏。
作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8/0201/3539853.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