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素來以醫院主導,惟人手嚴重短缺問題是潛藏已久的炸彈,加上近年流感肆虐,每當踏入季節性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更見資源緊拙,無論是醫生護士以至支援人員都壓力爆煲。即使政府大手筆撥款給醫管局,局方也試圖用加薪安排降溫,但都不得要領,反而觸發前線醫護人員發動抗爭行動。
醫護分身乏術,病人求醫排長龍,同樣苦了小市民。根據政府统計處資料,香港未來20年人口將急速老化,推算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去年的17.9%,急升至2036年的31.1%。作為有承擔的政府,豈能再小修小補,必須大刀闊斧做好公營醫療服務改革。
想當年非典一疫,醫護界面對不明疫症,工作沉重,甚至每天徘徊在生死邊緣,但大家仍能雄心壯志打勝仗。奈何,如今公立醫護團隊因長期的官僚管理、制度缺失,導致士氣低落。同時,有醫學界人士無視社會實況,不肯打破保護主義,排拒引入海外醫生解決燃眉之急,也猶如把醫護人員置於市民的對立面。
除了公營醫療體制急需「大手術」外,檢視整個醫療制度發展同樣重要。有意見指,過往偏重急性疾病住院治療的模式,已不適合於人口老化社會,相反應加快建立針對慢性病及提升預防意識的「基層醫療」。全港首間地區康健中心今年內投入運作,政府應積極檢視成效,推而廣之。
此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本港也可善用醫療技術優勢,研究如何結合區內創科現代化的趨勢,並引入企業資源,提升灣區醫療養老服務,讓港人也能受惠其中。
原圖: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09/2019/0103/228843.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