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選舉何以成為民主?——序

2018.07.30 18:19 時事 林放之

每當我們提起「民主」,我們自動把「民主」與「選舉」掛上等號。人們會覺得,沒有「選舉」就等於沒有「民主」。但是有沒有想過,「選舉等於民主」這種思想,到底是從哪裡來呢? 我們都知道,「民主」思想是從歐洲來的。但是「民主」本身的內涵卻隨著歷史而不停改變。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當人民直接參與討論、決定和審訊,投票通過將蘇格拉底判處死刑,這是「民主」。中世紀時期,當英國貴族逼英皇簽署《大憲章》,英皇財政受貴族監督,但平民依然是農奴,這是「民主」。17世紀,當英國國會與皇室鬥爭,人民舉起武器參加戰爭,擁護克倫威爾成為統治者,這是「民主」。法國大革命後,當拿破崙從教宗手中拿取桂冠,戴在自己頭上,這是「民主」。19世紀,當只有富裕的白種男人有投票權,這是「民主」。當馬克思認為勞動階級佔大多數,政府應由勞動階級建立,這是「民主」。進入20世紀,「民主」漸漸變成現在的全民投票、政黨輪替,民主才與選舉之間畫上等號。「民主」思想的定義本身在不停變動。

民主的定義不停變動

雖然「民主」的內涵和定義不斷發展變動,但「民主」有兩個宗旨並沒有改變。「民主」第一宗旨:政府由人民授權;「民主」第二宗旨:人民參與管治。 「民主」不是從選舉開始。現在將「民主」與「選舉」掛鈎,是經過兩千多年歷史發展而來。人類曾經用不同方式去進行「民主」:直接投票、宗教信仰、軍功考試、革命推翻、投票選舉等。這些方式,都離不開「授權」和「管治」這兩個宗旨。與其說「民主」是哲學思想影響的產物,倒不如說是現實驅使所使然,再由哲學補充將現實合理化或否定。

離不開授權管治宗旨

在人類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最初被稱為「民主」Democracy的國家是古希臘的雅典。古希臘雅典人民推翻暴君後,立即面對外部威脅,人民不得以用投票進行決定和選出軍事領袖,後來成為「民主」制度。古希臘哲學家們被「民主」逼害,西方哲學的祖宗們否定民主選舉制度的優越性。後來的羅馬共和國也發生類似的事件,暴君被推翻後,羅馬政治由數個家族把持,家族們通過選舉而不是內鬥決定政府運作。但後來羅馬家族們也放棄了選舉,漸漸走向帝制。自羅馬改為帝制後,民主選舉幾乎絕跡於歐洲政治制度。 中世紀歐洲進入神權時代。當羅馬帝國皇帝發現他的臣民都成了基督徒的時候,他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基督徒,獲得神的授權管治。羅馬帝國後的歐洲各地不同統治者,均爭取羅馬教皇的祝福,向人民顯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皇權受上面神權制約,同時也受下面地方貴族權力制約。皇權由地方貴族擁護,其中一個方法是通過地方貴族投票選舉產生,例如神聖羅馬帝國。13世紀,英國貴族為了減輕自身債務而叛變,逼英皇約翰簽署《大憲章》,限制政府財政。這些都是制約皇權的雛形。 中世紀後期,神權衰落,皇權興起。神權未能解決中世紀的飢荒和戰亂,天主教教廷腐化使人們重思神權。16至17世紀,歐洲君主們為了脫離羅馬天主教的神權,歐洲開始出現「皇權人授」的概念,君主們從教廷奪回自己統治權的合法性。君主們聲稱,統治合法性在於貴族和人民在戰爭中支持君主,將君主推上位;只有獲得人民支持的君主,才可以贏得戰爭。17世紀,英國爆發內戰,造就霍布斯建立《利維坦》的「皇權人授」理論,人民基於自然需要,避免遭受暴力消滅,自願放棄部分個人自由給予皇權,換取安全。

中國早有皇權人授觀

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中國,類似的「皇權人授」的「民主」觀念比歐洲早2,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2世紀,周朝消滅商朝,提出「天命」論,指摘商紂王無道,「天命殛之」,周朝成為新天子。公元前6世紀至前4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孔孟儒家提出「皇權人授」的哲學理論,提出只有對人民行仁政的政府才可以成為新天子。公元前202年,中國出現世界有歷史記載以來第一個由人民建立及統治的「民主」政府:皇帝、丞相、將軍都是平民出身。當時唯一能夠合理解釋「民主」漢朝的哲學,正是儒家思想。 在漢朝之前,秦國商鞅變法,人民可通過軍功晉升社會階層,激勵人民積極參與國家事務。漢朝舉孝廉讓平民有參政機會。公元7世紀,唐朝訂立科舉制度,以考試選拔人才,平民通過考試參與政治,晉升社會階層。這些制度都符合「民主」的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原則。 中國儒家思想及選拔人才制度,一直流傳近2,000年,屬於中國式的「民主」思想和實踐。在17世紀末,當中國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傳到歐洲,對於啟蒙時代的歐洲哲學家,對於社會和政府的可塑形,有著深刻的影響。歐洲各國在19世紀引入中國式考試制度,容許人民參政,改善管治。

馬克思推平等到極致

16至17世紀大航海時代和18世紀工業革命,商人勢力逐漸興起,與原來的皇權土地貴族爭權。商人們為爭奪國家權力產生矛盾摩擦,高舉「民主」旗號,而推崇民主、平等、選舉制度,人民通過「武裝革命」和「投票選舉」,產生新一任政府。英國約翰洛克以霍布斯的「人權神授」為基礎,更進一步提出,政府要獲得人民的認可,同時政府需要保護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18世紀中期,美國商人為了從英國獨立發動獨立戰爭。為宣傳革命的合理性,美國國父們找到了約翰洛克的著作,並聲稱受其啟發。同期在法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哲學家受到英國哲學的啟發,在法國大肆宣傳反對神權和皇權的思想,提倡社會契約論,主張限制皇權,人生而自由與平等。法國在國家經濟和政府財政同時崩潰,與啟蒙哲學的啟發下,引爆法國大革命,人民推翻貴族皇權。 與此同時,受到法國大革命屠殺貴族的影響,舊貴族為保護自身利益及限制皇權,也開始引入「選舉」制度,稱之為「民主」。之後為了爭權奪利,以「平等」概念為理由,逐漸擴大選民基礎。但選舉制度要到20世紀才實現全民投票選舉。 19世紀歐洲各地相繼推翻或限制皇權,但人民想像中的自由平等社會並沒有到臨。農奴從貴族土地釋放,很快又墮入企業的奴役。馬克思把民主、平等、自由推到極致:政府需要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確保人人平等,資源生產及分配達到自由。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封建貴族、資本階級和勞動階級,法國大革命以後的社會和政府被資本家所控制,政府代表的只是資本家利益,而不是勞動階級。由於勞動階級佔大多數人,他們所建立的政府,為勞動階級服務的政府,才是真正的「民主」。馬克思和他的後來者列寧不認為選舉能夠達到「民主」和社會主義,只有通過革命才能達到社會主義。後來列寧以馬克思主義在俄羅斯建立蘇聯。同時在歐洲,另一派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可以通過民主選舉制度去達成社會主義。這就建立了工黨、社會黨及眾多福利國家。

歐美反思 尋找新發展

冷戰時期,美國作為頭號資本主義國家,面對蘇聯的崛起,為了在政治意識形態上抗衡蘇聯,美國所宣傳的「民主」是選舉制度,人民通過投票選擇政府。自由是個人自由,平等是種族平等。這些都與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產生不同的定義。隨著冷戰結束,蘇聯轟然崩塌,美國所推崇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版本,即「選舉等於民主」,成為現代政治思想的顯學。 但21世紀歐美多次發動戰爭,繼而引發金融海嘯和難民人道災難,歐美內部也開始反思「選舉等於民主」的合理性。他們也開始尋找「民主」思想的新發展。 要思考「民主」如何再發展,首先要認知「民主」思想的發展歷史,「民主」思想從哪裡來,又如何發展至現今的思想。只有認清歷史,才可突破現有框架,發展新思維。 原圖︰特朗普Facebook、有線新聞截圖 https://www.facebook.com/DonaldTrump/photos/a.488852220724.393301.153080620724/10161304508455725/?type=3&theater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